因應全球溫度暖化與氣候變遷,各國政府與民間企業逐漸將碳定價機制納入國家政策與產業規範當中,公私領域積極響應永續發展與減碳的行動。例如2021年中國大陸啟動中國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形成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另外在4月全球領袖氣候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承諾美國減排目標將加碼,目標在2030年前溫室氣體減排50%至52%,並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此外,各國亦更新其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NDC),往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邁進。隨著各國的淨零承諾目標提升,碳定價必然成為官方與產業將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 GHGs)排放成本內部化的重要策略之一,促進全球邁向低碳轉型。
碳定價能透過將溫室氣體排放成本內部化,進而鼓勵企業或國家進行減碳。然而有效抑制碳排放的碳定價機制應該達成以下條件:
● 制訂高碳價,以達到《巴黎協議》中控制全球氣溫上升幅度2°C的目標,國際專家建議碳定價價格訂為USD 40-80/tCO2e。
● 機制設計應根據其適用範圍進行調整。
● 碳定價僅是其他支持性政策的一部分,透過其他配套機制推動減碳行動與技術或產業研發,而非造成經濟發展的障礙。
從2021年初國際趨勢中我們可見有更多政府進行淨零碳排承諾與制訂更嚴謹的碳定價政策。例如:
● 歐盟碳排放價格創下歷史新高,歐盟在宣布綠色新政政策後,各國加強制訂長短期氣候目標,未來預計緊縮碳排放上限。
● 加拿大、德國、愛爾蘭、以及拉脫維亞等國碳價格提升。
● 紐西蘭氣候變遷法案修訂其ETS與國家氣候變遷政策架構,以符合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許多國家亦考慮實施碳邊境調整制度(Carbon Border Adjustments Mechanism, CBAM)。
部分國家亦新推出碳定價工具,例如:
● 2021年2月中國正式推出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機制,涵蓋其國內30%的碳排放,總量為4,000 MtCO2。
● 在歐洲的部分,英國與德國推出國內碳市場,荷蘭與盧森堡推出國內碳稅。
在碳市場與價格制訂方面,隨著淨零碳排的議題逐漸升溫,金融機構更積極推出碳市場交易相關產品與服務。國際上除了碳稅的課徵與碳排放交易制度外,碳排放權發行制度(Carbon Crediting Mechanism)也成為產業界減碳輔助工具,然而在碳排放權發行制度的適用計畫中綠電建設的重要性預計會下降,而會有更多的脫碳相關計畫產生。在產業方面,全球已有超過850家企業自行制定內部碳價,1,159家業者預計在2年內制定相關機制,企業自訂碳定價普遍較官方政策來得嚴苛且完整。